大学精神今何在?

发布时间:2010-03-16作者:设置

    什么是大学精神,我们大学到底在追求什么?在年前举办的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上,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倪明选给出了他的理解―― 
     
    历史悠久的大学都是有精神的
     
    倪明选认为,大学精神并不是校训,而是体现在大学培养的人的做事风格中。
     
    在他看来,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大学都是有精神的,如北大精神是自由开放,清华精神是务实,中国科技大学的精神则可以用严济慈老校长的“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概括。 
     
    “什么是大学精神?我觉得是一种绵绵不绝、与时俱进的传承。当过学生的人都知道,学校既有明的精神,也有暗的精神。明的精神是白纸黑字写下来的,暗的精神则只能由一代代学生心领神会。”
     
    在倪明选看来,西方式教育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发现学生的天赋。“人是绝对有差异的,每个人的天赋不一样。大学的职能,就在于培养通才、发掘精英或天才。”他认为,给学生提供弹性、灵活的学习与成长空间,培养学生开放的头脑与胸怀、对社会对自我负责的精神以及自学的能力,都是大学该做的事情。而目前一些大学在追求更多的经费、更高的排名、更好的师资、更多的文章,却忘记了大学最应该有的东西。
     
    大学应给教师更宽广、更有尊严的教学与研究空间 
     
    “我有一个很大的感触,我们老师的工资太少了。一个讲师每月2000元工资,老师要靠灰色收入来生活,这是不合理的。” 倪明选建议,大学首先应给教师更宽广、更有尊严的教学与研究空间。他由此提到了美国大学的“终身制”。
     
    根据美国大学实行的终身制,获得终身资格的教授除非违法,学校是不能解聘他的。这就保障了教授发表学术思想言论的自由,不致因观点与学校领导不一致而被开除。倪明选认为,这是美国高等教育能够发达的原因之一。
     
    大学变得越来越功利
     
    “我在美国当了20多年教授,很少被评估,在这边评估比较频繁。本科教学评估我们都知道怎么回事,为了通过评估,很多学校重新编造学生作业等种种‘教学资料’。评估的、被评估的,大家对此心照不宣。”
     
    倪明选认为,量化、短视的评估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大学变得越来越功利。
     
    教人思考的大师不多了
     
    倪明选还提到,目前教人思考的大师不多了,学问变成追求名利的一种工具。“这些年,全国由200多所大学、五六十万学生,发展到现在2000多所大学、五六百万学生,基本上基建、师资的扩张成为主要任务,量的迅猛增长必然导致质的提升的不足。”倪明选说。
     
    此外,“急于看到成果”的心态也带来很多问题。例如,按照教育、科技管理部门的要求,一项课题至少两三年内要拿出“阶段性成果”,但实际上很多研究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而向来以“望子成龙”闻名于世的“中国父母”,对孩子赋予了太多的要求,也助长了人才培养方面的急功近利之风。
     
    重建大学精神首先需要改变观念
     
    “我们不要忘了,大学首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大师以及多元化的各种人才。”他强调,“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绝不能只用学习成绩一个指标,因为人的才能是多元化的。”
     
    倪明选说:“西方的方法不能完全照搬,但如何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参考借鉴,确实值得深思。”倪明选认为,重建大学精神,首先需要改变观念。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