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为文化强国建设吹响了前进的号角,文化强国建设驶入了快车道,开启了挽风气、贬流俗和树正气的新局面,开创了淳风化、正人伦和鼓士气的新纪元,一场建设新思想、新道德和新文化的浪潮正扑面而来。党中央十分重视文化强国建设,一系列新思路,为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一批新成果为文化强国建设收获了满满的自信;一个个新期待,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了新动能。
一、正本清源:匡正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十八大以来,我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必须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必须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将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无论怎么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向不能变、阵地不能丢失。这些振聋发聩的重要论断,非常及时地匡正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非常重要地阐明了文化建设举什么样的旗帜、走什么样的道路、为什么样的人服务的重大问题,从源头上讲清楚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方向,讲清楚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的战略意义,讲清楚了文化导向和文化定力的重要价值。
在党中央的文化战略思想指引下,特别是文艺座谈会之后,涌现出了一批坚持“两个效益”的精品力作。例如,在文学作品方面出现了像《江南三部曲》、《繁花》、《三体》等一批精品力作;在电影方面像《中国合伙人》、《智取威虎山》、《狼图腾》等作品广受赞誉,它们找到了两个效益的最佳平衡点;在电视剧方面像《平凡的世界》、《历史转折时期的邓小平》、《彭德怀元帅》等作品影响较大。它们能够正确处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在两者的和谐共振中,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前进方向。新排歌剧《白毛女》、历史京剧《正考父》、舞剧《丝路长城》等剧目反响热烈;动画作品《淮南子传奇》、《秦时明月》、《大圣归来》引发广泛关注。这些作品及时扭转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颠倒的创作乱象,及时拨正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正确航向,及时发出了坚守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的导向信号。
二、扶正祛邪:坚守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钙,也是一个国家精气神的生动体现,高度浓缩了民族文化与改革文化的内涵精髓,体现了国家意志、社会公序良俗、公民个体修为三位一体的最大公约数。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效前所未有。新一届中央集体登台亮相不久,即提出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宏伟目标,义无反顾地扛起了实现民族富强文明的历史重担。各种新亮点和新变化数不胜数。比如,中央紧锣密鼓地确定了国家公祭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些顺天意、合民意且德政天下的新举措,有力地回击了一些篡改历史的不良思潮。
又如,各级政府马不停蹄地开展了全国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评选、优秀县委书记评选活动,高扬孝老爱亲、敬业奉献、见义勇为和改革创新的模范精神,大张旗鼓地表彰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凡人义举。于是,全社会趋良风者相率而行,趋邪风者渐行渐远,崇德向善蔚然成风,华夏大地呈现出天清气朗的道德生态环境!再如,家风教育文化、乡规民约文化、传统节日文化、勤俭节约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推崇,布满大街小巷的巨幅传统文化宣传广告沁人心脾。这些扶正祛邪的新思路和新成效,从根本上扭转了颠覆历史、丑化英雄、虚无历史的错误历史观;根本上扭转了笑贫不笑娼、长幼失序、老实人常吃亏的错误道德观;根本上扭转了理想信念滑坡、家风败坏、一切向钱看、好人受嘲弄、低俗之风盛行的错误价值观!
三、与民同乐:牢记社会主义文化的终极使命
一定程度上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与民同乐是社会主义文化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美好期盼,就是我们努力和奋斗的主要方向,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终极目标之一。从常识看去,一个国家的强大,最终要依托个体的强大,在丰衣足食之后,精神文明就是决定性的因素。
十八大以来,以基层社区和基层农村为重点的文化惠民工程十分给力,从中央、省级、市级到县级、乡镇、村级的六级文化惠民服务模式联动发力,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素养、能力和共识不断提升,打通了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路程,“六级办文化”的模式和体系初见成效。同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程度获得了明显改观,多数农村配备了标准化书屋;一些东南富裕地区建起了农村文化礼堂;一些发达乡镇建起了标准化影院、标准化剧场和标准化博物馆。在偏远山村,一批批农村电影放映队踏遍千山万水送文化,而且文化菜单和营养结构日趋多元合理:科普文化、医疗文化、艺术文化成为主菜单,基层百姓从被动接受,逐渐走向主动选择。这些丰硕成果,既得益于文化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也得益于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提升,有力地改变了基层文化资源不均、地区文化普惠程度不均的尴尬现状。
不难看出,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思路催生了新举措,新举措又带来了新收获。然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文化强国还在路上,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和新愿景,我们依旧任重而道远。
四、挺起文化自信的腰杆才能阔步前行
文化强国建设的道路上,首先需要文化自信做支撑,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精神支柱。那么,如何更好地挺起文化自信的腰杆呢?
其一,应将传统文化和改革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序列。实施传统文化传承的国家战略工程,建立弘扬文化传统的国家典礼,编修贯穿核心价值观的国家教材体系,将传统文化基因从小植入青少年的心灵沃土之上。
其二,应在知行合一中确立文化的独特地位。挺直腰杆不能光靠坐而论道,更要靠起而行道。应在基层培育新乡贤文化带头人和文化传统传承人,要给这些人从体制上解决身份问题、待遇问题和职级问题,明确他们的使命和职责。同时,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崇尚文化的传统仪式或现代仪式,比如,祭祖仪式、成人仪式、道德模范表彰仪式、金榜题名的加冕仪式、感恩回报的仪式、各种节庆仪式等等,这不是复古,完全可以是喜闻乐见的现代仪式,目的是通过蕴含文化的仪式,去昭告天下文化的重要地位和重要力量。没有隆重热烈的各种仪式,文化自信的示范和感召作用无从谈起。
其三,为政者、为长者、为师者要带头垂范。只有用我们的文化武器去指导实践,才能真正铸就文化自信。为此,要求百姓、晚辈和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在实践中要有一套完善的规约示范或奖惩约束机制。
五、竖起文化创新的旗杆才能引领潮头
创新是文化强国建设的一根红线和主线,是依托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驱动力。
首先,应加速孵化一批极具含金量的文化品牌。这些品牌应该具有民族文化和时代文化的双重优势,不仅便于传播、而且易于被人复制;不仅具有感召力,而且具有辐射性;不仅有产业价值,而且有事业情怀。比如,我们缺乏像哈佛、牛津那样的大学文化品牌;缺乏像好莱坞那样的影视文化品牌;缺乏像日本那样的动漫文化品牌;缺乏像迪斯尼那样的娱乐文化品牌,缺乏像肯德基那样的餐饮文化品牌;缺乏像苹果手机那样的科技文化品牌,一些巨无霸的品牌文化产业公司也不多见。
其次,应加速培育一批文化领军人物。目前,国家有科学技术表彰大会,但没有国家文化与艺术表彰大会,建议设立全国性的文艺创新表彰奖励平台,规格比照国家科技表彰大会。评选出的文化创新人才,不仅应具有全国眼光,而且应具有全球视野;不仅能够为解决本土问题发挥作用,而且能够对解决全球问题具有启发价值;不仅在全球的横向层面相比较有特色,而且在民族的纵向序列中有突破。这些领军人才应在同类文艺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鼓励其参与制定国际性的评奖规则,鼓励其引领全球文化创新的风向标。总之,拥有创新精神的领军人物就拥有了话语权,大师本身就是话语权,只有敢于争夺话语权,我们的文化传播才会变被动为主动。
再次,应加速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今后,我们应放开手脚,利用“互联网+”思维,将我们古老的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和诗词文化作为创新的核心内容,提炼和寻找能够对接全球文化需求的契合点,借助国际流行的表述语言,用民族内核和国际表述去传达中国精神。比如,四大名著的电视剧版比较多,电影版却比较少见,重视名著的动画版和虚拟现实技术创作,尤其要在深刻性和传播性方面下足功夫。总之,只有将文化创新的旗杆插入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新文化旗帜才会迎风招展。
六、撑起文化远航的竹竿才能千帆竞发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我们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角色与地位,关系到我们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作用和贡献。在对外文化传播中,我们应变硬性灌输为软性渗透,比如,依托“一带一路”的经合组织搭台,文化可以尽情去唱戏,发掘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实现我们今天的战略构想添砖加瓦。同时,可借助莫言和屠呦呦获诺奖的契机,全力推送我们的文学作品和中医药文化。再如,我们应明确国家文化交流和民间文化交流的任务和使命,国家文化交流不妨以传播和输出“大文化”为主体内容;民间文化交流不妨以“小文化”为主要内容,特别是民间“小文化”要起到四两拔千斤的大作用。又如,对外传播中要注意琢磨“美国梦”或“德国梦”与“中国梦”的相通之处,让它们在息息相通中认可我们的民族梦想,从而破除西方社会的奇谈怪论,最大限度降低文化折扣,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尤为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把好对外传播内容的质量关和审美观。在选择内容时,应多想一点他人接受方式和欣赏内容的偏好,而非想当然地强加给别人不喜欢的东西,尤其是抄袭模仿、形式大于内容、快餐式消费的东西,我们要谨慎传播,弄不好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同时,我们应放下自以为是、唯我独尊、功利实用的姿态,以平等协商和换位思考的心态进行文化输出,这不是讨好和迎合,是基本的尊重和礼数。
一句话,在建党95周年之际,梳理十八大以来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成就和新期盼,是我们新一轮再出发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作者:薛晋文 山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