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文化的纲领性文献
发布时间: 2012-05-22 浏览次数: 78

     ――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

  7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期间发表了重要演讲,即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发表之时,正直中华民族抗战最艰苦的年代,中国各族人民最磨难的岁月,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困难的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华大地疯狂侵略,烧杀抢夺,无恶不作,中华民族面临被帝国主义灭亡的危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抗日力量和国民党领导的部分爱国将士同仇敌忾,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抗战悲壮诗篇。一九四二年正是抗日战争处在相持阶段,毛泽东《论持久战》思想应验着这场持久战的历史脉搏。尽管当时国民党领导的军队由初期的不抵抗到被迫抵抗作出巨大的牺牲,使其片面抗战路线不断受挫,在这种关系民族生死危亡时刻,党内正在整风,主要解决党内各种不正之风,纯洁党的队伍,提高党的战斗力,更好地带领人民大众开展同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的斗争,直至将其赶出中国去。中国人民和包括部分外国反法西斯力量和友人以及国内爱国党派、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军中的部分爱国将士等在内的正义力量,把中国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延安。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是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深入人心,是符合全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决策,得到全中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和坚决支持。中国共产党抗战的正确主张通过多种渠道不断传遍全中国,传到全国各族人民心里,传遍世界。

在中国共产党人抗战主张和模范作用推动和影响下,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实际上的领导核心,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这种凝聚力的产生,其中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文艺宣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在这种严峻关键时刻发表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深入人心,各种文艺演出的主题、内容及形式使人民大众喜闻乐见,革命文化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冲锋号、助推器,把全民族抗战意识不断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使民族危难之际,呈现一片曙光,给人民以鼓舞、希望和力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瑰宝――抗战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抗战从一个胜利走向最后胜利的文化旗帜。

《讲话》的核心是解决中国共产党的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为人民大众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解决好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问题,必须解决好文艺队伍的思想问题,使其在思想、立场、观点、内容都必须按照人民大众的要求和希望去宣传、去演出、去创作。因此,毛泽东在《讲话》中,把我是谁、为了谁、如何去做的问题阐述的一清二楚,有理、有力、有节、有的。《讲话》精神核心之一“为了人民大众”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的灵魂,成为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大文化精典武器。离开这个武器,党的事业就要受损失,人民就要受到磨难,国家就要受到损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战时期是这样,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这样,改革开放新时期也是这样。

今天,我们重温这个《讲话》,再一次受到深刻的党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经典教育和文化警示教育。

第一,纪念《讲话》,最根本的是传承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灵魂:文化为人民而生。包括文化作品的内容取材、思想立场、主张观点、文化形式等,都必须以人民利益为宗旨、以人民正义为依据、以人民拥护为标准、以人民幸福为方向。井冈山根据地文化、重庆红岩文化、延安窑洞文化、东北抗联文化、长征文化等系列内涵深刻、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都是发生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大事件,因此,构成中国共产党历史文化的基石,概括为“党史文化”。“党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红色文化的新总结新概括。《讲话》是党史文化的灵魂和旗帜,是新形势下党的新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认真建设与维护。

第二,纪念《讲话》,最需要的是弘扬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主张:文化为人民而立。包括文化作品的素材情节、形式种类、难易长短、情趣影响等,都必须以优良传统为基础、以价值取向为准则、以社会进步为导向、以不断创新为动力。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文化长河中体现的最为丰富最为繁荣最为透彻最为鲜明。唱红歌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文化的典型弘扬,绝不是简单的娱乐,也不能简单地戴上“形式主义”,更不是极左影响,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展示和弘扬,其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群众性堪称时代之最。正是经过战火硝烟的锤炼、经过风雨阳光的历程,再度彰显正义与价值、理想与信念、历史与发展、风险与挑战的风风火火,重现革命先烈民族前辈的伟大精神、英雄本色、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时代品格,他们是当代中国走向富民强国的奉献者和奠基人。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弘扬党史文化就是弘扬他们的精神,就是纪念他们。

第三,纪念《讲话》,最应当的是强化中国共产党文化队伍的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化首先需要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这个队伍包括管理队伍和文化艺术队伍。需要制定激烈两只队伍人才辈出的文化政策。建设的重点是需要强化文化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符合新形势下文化精品创作的制度建设。改革开放30多年,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和洗礼,我们吸收了许多国内外先进的东西,包括部分先进的技术、管理、资源、观念等,与此同时,腐朽落后的东西也随之涌入中华大地。原有的腐朽文化与涌入的腐朽文化汇成污泥浊水,一时间,黄、赌、毒等社会最丑陋最腐朽最低俗的落后文化侵袭着我们党、国家、人民、社会机体,腐蚀了一批党员干部和部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文化作品中产生了与先进文化不和谐的东西,这种渗透,助长了一些危害现象风气的蔓延,不能不说值得全党全国人民的警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和中共中央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策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战略选择。文化队伍建设再次提到日程,《讲话》的纪念具有重现历史的时代意义和历史启迪,是对当前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一大深刻教育和时代警示。我们的文化宣传管理部门和文化战线的广大工作者,我们的文化精英队伍中的作家、编辑、记者、演员、编剧、导演等,应当通过对《讲话》的学习与纪念,不断洗礼自己的灵魂,考问自己: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为谁创作,我们如何创作。离开了人民群众生活,我们的创作必定成为无源之水,无水之木。人民群众是党史文化永放光芒的动力源泉。

第四,纪念《讲话》,最紧迫的是坚守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阵地: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核心思想首先是《共产党宣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理论体系,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构成,也是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核心组成。《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文化的精典之作,也是中华民族百年文化的时代丰碑,还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文化的一面旗帜。精典、丰碑、旗帜,都需要基地巩固、展示辉煌、传承发展。没有阵地就没有生机。新闻媒体、影视动漫、广播网站、图书期刊、文学作品、歌舞戏剧、美术音乐等系列阵地都应当体现人民大众文化,都应当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文化,都应体现中华民族优良文化,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媒体、文化载体管理部门和文化岗位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讲话》永远是指引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一个纲领性文献,代表着全中国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文化方向,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具有极其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只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两为”方针就不会改变,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必然本要求。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仅体现在党的性质上,同时也体现在党的文化思想上。因此,我们只有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不断前进,我们才能创造一项又一项新成果,夺取一个又一个新胜利。党和人民期待着能有更多更好的先进文化作品面世,以更加优异的成就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