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党委中心组学习,是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科学决策水平及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七大以来,黑龙江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大兴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思想与行动相统一,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充分发挥了解放思想、凝聚共识,集聚智慧、科学决策,推动创新、加快发展的作用。
一、坚持以学促研,创新发展思路
在深入学习中,我们着力找准解放思想的关节点,探寻加快发展的增长点,形成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要求、符合省情实际的发展思路,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在学习中解放思想,做到敢破敢立。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理论学习全过程,着力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以新的理念引领新的发展。通过深入学习,有效破除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思想观念,树立改革创新、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破除物本位、官本位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的发展理念;破除单纯依靠资源、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思想观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破除急功近利、本位主义的思想观念,树立顾全大局、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为推动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学习中研判省情,明确发展优势。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对省情进行全面了解、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科学规划,提出有力措施。围绕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转化这一重大课题,先后组织多次专题辅导和现场考察。通过学习研讨,省委明确了实现黑龙江跨越发展的“十大优势”,为创新发展思路提供了有力的现实支撑。
在学习中创新思路,形成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发展战略。2008年,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经过深入学习、反复论证,提出了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发展战略。根据这一发展战略,近年来,相继实施了以大项目建设拉动投资保增长、以“十大重点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八项工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办好惠民实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三优”文明建设工程优化人居环境等一系列战略举措,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发展思路,全省经济社会呈现增长加快、结构转优、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我省列入国家统计制度监测的10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7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坚持以学立行,破解发展难题
理论学习贵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我们紧紧围绕制约发展的难题确定学习专题,采取专家学者集体攻关,专题主讲人与中心组成员互动研讨等方式,深入研究解决难题的应用对策,有效破解了制约黑龙江发展的突出问题。
积极破解结构不合理难题。我们坚持把理论学习与破解难题、创新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针对一产大而不强的问题,明确提出走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道路,积极推进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等“八化建设”,有效提升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14.1亿斤,跃居全国第一位。针对二产大而不优的问题,明确提出以哈(哈尔滨)大(大庆)齐(齐齐哈尔)工业走廊建设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等为牵动,实施重点产业大项目建设工程,实现了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700亿元以上,增长13.5%左右。针对三产比重小、层次低的问题,重点推进哈(哈尔滨)牡(牡丹江)绥(绥芬河)东(东宁)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实施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实现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现代服务业增长13%,新登记私营企业户数增长35%,初步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积极破解基础欠账多难题。我们在学习中深切感到,黑龙江前些年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为解决这一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省委大力开展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扎实推进公路、铁路和机场建设,2011年高速公路总里程近4000公里,新建一、二级公路2415公里、农村公路4000公里;铁路建设在建里程622.7公里,前进镇至抚远铁路竣工通车,哈尔滨至齐齐哈尔客运专线、哈西客站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加格达奇机场基本建成,机场总数达到10个,居东北三省之首。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新增水田灌溉面积1498万亩,新增旱田灌溉面积1233万亩,有力保障了粮食生产持续增收。大力加快“三供两治”(供水、供热、供气,城市污水治理、城市垃圾治理)建设,累计建设项目489个,完善了城市功能,优化了人居环境。
积极破解创新能力弱难题。我们在学习中明确提出,要更加自觉地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以科技大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一带、二区、四基地”建设,促进科技要素向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集聚,有效推动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8年的2611亿元增至2011年的5005亿元,年均增长24.2%。2011年,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到85.14%,增长3个百分点;技术合同交易额提高到62亿元,增长16%以上。
三、坚持以学固本,提升发展能力
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深化学习,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推进科学发展的领导责任。我们把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结合起来,在学习工作一体化中,不断提升决策水平和执政能力。
着力提升总揽全局能力。我们在学习中一致认识到,加快黑龙江发展,既要放眼全局,又要立足省情,自觉地把黑龙江发展放在全国一盘棋中统筹规划、精心设计。每次集中学习,我们都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深入研讨,对照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研究黑龙江发展的机遇、优势和措施。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国家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陆续批准一批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的有利契机,在粮食生产方面,把建设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纳入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在生态建设方面,把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对俄贸易方面,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已获国家批准设立,黑瞎子岛建设已列入中俄合作开发项目。这些区域发展规划,既体现了国家的战略需要,又发挥了地方的比较优势。
着力提升科学决策能力。我们注重发挥调查研究在优化决策中的先导作用,把学习与调研有机结合起来,在把握全局走势、把脉省情实际中商讨对策、作出决策。围绕研判2012年经济形势、落实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别开展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社科研究部门和部分省直部门3个层次调研,形成16个方面的调研报告。在集中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省委对2012年经济工作形势作出正确判断,明确了“统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更加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取向、“巩固农业基础,壮大工业支柱,畅通商贸渠道”的根本任务、“强化基础设施,推进科技创新,提供金融服务”的支撑条件,形成了贯彻落实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思路。
着力提升创新实践能力。我们坚持把推动实践创新作为理论学习的根本目的,注重用实践创新的成果检验理论学习的效果,在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上迈出可喜步伐。着眼推进现代化大农业,积极推行“场县共建”模式,推进垦区与地方合作,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2011年,垦区共为地方完成代耕代种代收作业面积4052万亩,垦地共建工业园区23个,垦区龙头企业牵动地方种植基地达4000万亩。着眼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积极推进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推动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性产业,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四、坚持以学凝神,汇聚发展合力
理论学习成果只有转化为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才能汇聚起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积极创建省市县三级领导班子同步学习平台,创新学习资源共享载体和学习成果宣传方式,放大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效应,形成了推动“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整体合力。
汇聚领导班子合力。2010年,省委在领导干部学习报告会的基础上,创办“龙江发展讲坛”。“讲坛”围绕中央、省委重大决策和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中央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作专题辅导报告。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参与,副省级以上领导干部与省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在省委党校主会场听讲、各市(地)党政主要领导在本地视频分会场聆听、县(市区)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利用党校网同步视频收看。通过省市县三级中心组同步学习,推动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开阔视野、提高素养,有效凝聚了思想共识,汇聚了推进合力,提升了落实效能。
汇聚党员干部合力。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次集中学习,都采取扩大学习会的方式进行,吸收不同层面的领导干部参加。围绕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开展“庆七一、学讲话、忆党史、看发展”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参加人员既有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又有省委机关单位、在哈高校和省直单位负责同志,还有部分省内专家学者和省直单位处级干部。通过扩大学习会的方式,有效拓展学习层面,增强了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省委决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每次集中学习后,省委都及时以学习情况通报的形式,把学习重要内容和精神下发到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放大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效果。
汇聚广大群众合力。为扩大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成果的覆盖面,每次集中学习都组织省级主要新闻媒体开展集中报道。在宣传报道中集合多种宣传方式,既有集中学习消息、又有分类情况综述,既有基层经验做法、又有深度评论文章,既有相关背景资料、又有专题新闻图片,通过多角度、大力度的集中宣传,传达省委的决策部署,推动广大群众把思想统一到省委要求上来,把智慧凝聚到推进各项工作上来,进一步夯实和增强了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的群众基础和基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