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要科学地“稳”有质量地“进”
发布时间: 2012-07-06 浏览次数: 148
    中国经济半年报尚未发布,但上半年经济持续减速的大势十分明朗。机构普遍预测,二季度全国GDP增速不到8%,而6月份CPI涨幅回落则更明显,“破3”的可能性很大。

    考虑到降息、加快重大项目审批等“稳增长”措施存在滞后效应,二季度GDP增速依然下行的结果在意料之中,加之近期经济形势已显现出一些趋稳苗头,如制造业PMI降幅明显收窄,外贸进出口额继续回升等等,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经济增长虽然放缓,但有望在下半年筑底,当前的一切仍处于目标区间、可控区间,没必要为之神经过敏、忧心忡忡。

    一段时间以来,围绕拉动经济增长,“放松楼市调控,取消限购限贷”、“CPI走低,为宽松货币政策打开足够空间”之类的声音越来越响,中央坚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的决心和信心,不断经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冲击。在这种语境下,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善始敬终,在重大问题上给全社会一个相对长远的预期,决策层如何沉心静气,利用经济减速的倒逼作用抓紧解决更多深层次矛盾,是大家尤为关心也是尤为担心的。

    以堪称风向标的楼市为例。进入6月后,随着部分地方政府大搞试探调控政策底线的“小动作”,以及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降息带来的可观流动性,一线城市楼市不同程度回暖,新楼盘打折促销的力度变小了,热点区域的二手房又开始坐地起价了,高溢价成交的地块增加了……这些风吹草动牵动着社会各方的神经,让楼市调控陷入一个相当不利的境地,房价反弹的风险正在迅速发酵累积。可以说,如今当务之急,不是迫不及待算计楼市对经济增长有多大贡献的小账,而是尽一切可能表明坚持楼市调控不动摇的立场,在支持和满足首次购房等合理需求的同时,保持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的力度,严防来之不易的调控成果毁于一旦,严防促使楼市回归理性的民生承诺再次落空。

    不仅楼市调控的既定任务还没完成,经不起放松,更经不起反复,稳定物价的任务也是如此。尽管目前看来,肉价、菜价下挫,老百姓拎起菜篮子来确实不那么费劲了,但不能忽视其中的季节性、周期性因素。事实上,这样的低价是潜藏风险的,比如,生猪收购价一路大跌以至跌破了所谓“猪粮比”,在缺乏有效调节机制的情况下,不能不让人忧虑“猪周期”是否会在几个月后重演,再度推助食品价格乃至物价水平全面上涨。可以说,CPI走低几个月,根本不能成为重启宽松货币政策的充分理由,此前的深刻教训也让通过多发钞票泛滥流动性来刺激经济的做法,在今天严重缺乏社会心理层面的共识。即使为解实体经济信贷之困确需微调货币政策,降息等异常敏感的工具也还是不宜轻动、常动的。

    正如有学者所言,“增速并不是中国经济的关键,关键在于,这样的增速建立在怎样的微观经济活动之上”。最值得关注的,是主动付出减速代价后,现行宏观经济政策能否坚定不移、真正给力,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深化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能否大规模形成。无论经济短期表现如何,淘汰落后产能都不该只是一阵风,大家暂时全部卧倒,风声一过又都爬起来;发展非公经济都不该只是一阵风,玻璃门暂时咧开几条缝,风声一过又“砰”给关死。

    “稳中求进”不易,科学地“稳”和有质量地“进”更不易。有关中国经济未来的很多疑问,离不开遵循经济规律,也离不开明确政策导向,只有坚持以稳为主善始敬终的大原则,才能缓解焦虑、避免折腾,牢牢把握住未来发展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