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海外版3月20日报道,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持续深化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不断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各中小学通过创建信息科创中心、机器人工作室等平台,设置了人工智能、STEM科创、3D打印创作、创意机器人、软件编程等形式多样的特色课程,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如,湖南长沙雷锋新城小学的学生用AI绘画软件生成卡通风格的森林图景,深圳五年级学生借助AI工具创作出环保科幻绘本,山东师大附中的老师用AI虚拟形象讲解抽象力学模型……这些正勾勒出当前教育的新图景——人工智能技术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成为重构教学逻辑、激发创新思维的“新范式”。
技术赋能,变“知识灌输”为“思维激发”。传统课堂的“教师讲、学生记”模式,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下悄然转型。在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五年级学生王嘉人结合生物学、环保学创作的《超能小翼》,正是AI助力思维拓展的典型例证。该校校长鲁江提出:“AI不是替代思考,而是将学生从重复劳动中解放,专注于创造性工作。”这种转变与北师大天津附校的实践不谋而合——该校通过AI辅助的项目式作业,使学生在环境保护课题中融合物理、化学、生物知识,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大幅提升。
创新升级,让个性化教育照进现实。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破解传统教育“千人一面”的难题。长沙市雷锋新城小学的美术课堂数据显示,使用AI绘画系统后,学生作品风格多样性和色彩搭配合理性均有明显提高。该校教师曾颖强调:“AI系统记录学生创作全过程,让教师能精准识别每个孩子的审美倾向。”这种“数字画像”能力,与银川十五中数学教师赵梦颖的创新实践形成呼应——通过AI分析家庭收支数据,学生提出的春节消费优化方案中,约有三分之二具备可操作性,远超传统作业效果。
注意风险防范,减少不利影响。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新科技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北京市东城区的调查显示,过度依赖AI的学生中,可能会出现小组讨论积极性下降。对此,信息科技教师段力宏提出“双轨制”策略:先进行人际讨论,再引入AI验证思路。上海交通大学何渊教授团队调研也发现,设置防沉迷系统的教育类AI产品,有助于学生专注力持续时间延长,这也印证了“技术+规则”双轮驱动的必要性。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人工智能进课堂已不是“要不要用”的选择题,而是“如何用好”的必答题。这就需要多方主体共同护航,构建AI教育新生态。如有的学校建立“家校AI素养工作坊”,可有效缓解一些家庭对技术依赖的焦虑;另外,教育部“三段式”课程体系,即小学感知体验、初中理解应用、高中创新创造的分层设计,避免人工智能进课堂盲目性和一阵风。总之,唯有坚持“技术为教育服务”的本质,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治理的生态,才能让这场教育变革行稳致远,并实现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