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校遇上DeepSeek 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教育生态?

发布时间:2025-03-28作者:姜维生设置

近期,陕西各大高校纷纷接入DeepSeek“满血版”(即完整能力的本地化版本),其在数据安全、定制化服务、长期成本控制中的优势,使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成为了各大高校数字化建设的标配选项。

从科研助手到智能辅助教学、文献摘要生成到跨学科资源整合、24小时答疑解惑到智慧教务系统,人工智能成为高校教学中的一员,陕西高校正加快推进智慧教学与科研场景的融合发展。

记者走进陕西高校,探访DeepSeek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如何体现?AI赋能高校教学成效几何?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教育生态?

AI+专业垂直化=科研效率 UP

如何将人工智能的优势聚焦于专业垂直领域,助力高校科研工作?西安交通大学师生通过本校智能AI应用平台“交小智”,调用DeepSeek、豆包等大语言模型,构建科研、教学等多个维度智能应用,在数据智能处理、跨学科协作、科研流程优化、学术创新赋能中摸索出答案。


交小智

“DeepSeek的交互能力很强,但没有图片分析能力。我们在学校接入DeepSeek后,依托‘交小智’平台,根据之前研发的口腔影像算法与‘交小智’进行对接推出更加专业垂直化的智能体,来辅助临床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口腔医院颅颜中心常务副主任亓坤说道。

据介绍,此智能体名为“口腔医学颅颌面部影像分析智能体”,是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携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李辰教授团队以自主研发口腔图像分析算法引导提升DeepSeek“满血版”推理能力,结合“交小智”平台,推出的集临床与教学功能于一体的多模态口腔AI智能体。

“在教学方面,智能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错颌畸形口腔影像案例,助力其深入学习影像表现,提升诊断能力。学生可模拟临床诊断,系统实时反馈优点与不足,还能反复练习分析诊疗流程,学会应用多模态数据制定治疗计划。”亓坤说。

而在临床应用上,医生上传影像后,借助DeepSeek满血版分析能力,智能体可快速精准解读测量结果,完成正畸常用的头影测量及软组织指标测量,辅助医生全面评估患者骨、牙、软组织情况,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大幅提高诊疗效率。

口腔医学颅颌面部影像分析智能体

“培养一个医学生需要较长周期,在成为医生后他需要接触大量病例提高自身诊疗水平,但获取病例对于年轻医生来说并不容易。所以通过智能体,将以往资料导入生成新病例供医生学习,提高他们的成长速度,整个医生的培养周期就会随之缩短。”亓坤说。他认为在教学层面上,智能体可以充当一部分老师的角色,势必会改变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张博也通过“交小智”平台,整合课程资料,搭建出专业课程智能体。

“智能体相当于一个知识库,学生在智能体上进行对话,AI助教能够随时回答课程问题,并对学生进行考评。针对学生的情况、问题,智能体将其整合并分析,老师通过即时反馈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授课时也能直击要点。”张博说。

“交小智”平台集合着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四个场景应用。其中,记者了解到在科研方面,从选题方向、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以及成果撰写,整个科研过程“交小智”都可以为老师提供帮助,缩短科研流程时间,提高科研效率。

“通过本地化部署,老师与AI的对话都是基于本学校内的数据库、知识库,数据更加安全。下一步,我们计划在‘交小智’教学功能中添加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学习场景,根据场景推出预习、巩固、总结、答疑等教学功能。”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技术研发部工程师刘思若说道。

DeepSeek深度融入学科知识体系与教学场景,构建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学智慧大脑”,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地,高校的科研与教学正搭上人工智能的快车进行智能化跃迁,为培养更多应用型创新人才,产出突破性成果提供数字化支撑。

AI+高校本地化=教学效率UP

2025年新学期开学,西安欧亚学院进行了DeepSeek“满血版”本地化部署,基于学习平台长时间的数据、信息、资料积累,AI助理应运而生并成为西安欧亚学院的私有知识库。

西安欧亚学院校园AI助理

“如果老师需要一份课程大纲,可以直接在学习平台上对话校园AI助理让它生成。”西安欧亚学院图文信息中心主任罗征演示着如何对话AI助理生成课程大纲、PPT。比如在对话框中输入“生成文本信息处理应用课程教学大纲”,AI助理就会基于教务处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直接生成一个系统、详细的课程目标、内容以及考核方式,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通过DeepSeek本地化部署,项目学习规划、挑战科目难题、冲刺科研论文、行政办公咨询、策划校园活动等可以通过AI助理一键调用校内课程资料、科研成果、管理政策、流程入口,按下“加速键”。

“在实际教学中,DeepSeek的思考过程给了我很多教学灵感。比如在开学第一课上,我想和学生进行活跃课堂的互动游戏,这时对话DeepSeek它能给出很多建议,相当于头脑风暴或者教研团队,让教学活动准备更加及时。”西安欧亚学院人文教育学院老师刘念说。

在课堂上,刘念也引导学生对话DeepSeek,在提问中学习思考方式,判断筛选答案,整理成学习报告,利用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好奇心,让他们对于课程学习更加自主、深入。

“虽是同一个课程题目,但每个人的提问不同所得出的思考过程、答案都各有差异。同学在探索过程中还会发现在不断细化指令、深入提问后,AI回答也存在漏洞,这也锻炼了他们自身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刘念说。

对话AI

西安欧亚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大二学生屈怡萌在学习新课程中,通过对话AI快速解惑、缩小问题范围、提供思考方向,提高学习效率。“AI助理就像学生身边可以随时解答的老师,无论是新课程的学习资料,还是在论文写作中所需要的参考文献著作,AI助理提供的信息更加精准,大大减少了我的搜索时间。”屈怡萌说道。

DeepSeek本地化部署为高校教师、学生,提供了强大的智能教学助手,师生们可通过本地“知识库”随时提取精准的课程解析,在帮助教学更高效的同时,重塑师生间的教学模式,让教育更智能、更个性化。

AI+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UP

“您好,我是AI客服,如果你有具体问题如报到流程、宿舍查询、专业信息可以直接告诉我,我会为你提供解答。”在对话框输入“你好”,西安财经大学公众号24小时AI客服回答道。

西财校园客服

7x24小时在线的智能客服,秒级响应的不再是机械话术,通过DeepSeek“满血版”本地化部署,基于学校本地知识库,智能客服根据规章制度、学校情况、专业信息来自动回复和推进工作。“校园智慧大脑”不仅缓解了教务处的工作压力,也让学校能够更好、更及时地服务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群体。

“尤其是招生时期,官微咨询的人数较多,人工客服来不及回复。这时智能客服基于本地知识库,给学生、学生家长进行详细解答,并通过思考过程引导他们去追问更详细的问题,得到更精确的答复。”西安财经大学信息中心主任王伟说道。

据王伟介绍,智能客服所基于的知识库,需要长期完善。比如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后台反馈,整理提及较多但回答不够精准的通用性问题,通过添加规章制度、办事流程加以完善,同时也会根据规章制度的更新,升级知识库,让回答更准确。

“之前我遇到给老师提交文件,但不知道交给谁、交到哪个办公室的情况,通过询问官微智能客服,获得办公室详细位置、递交流程以及管理老师联系方式,这大大提高了我的办事效率。”西安财经大学管理学院大三学生陈天宇说。据了解,官微智能客服现在每天有近1000次的咨询量。

仙财小I

在教学方面,西安财经大学积极立项数智课程专项,持续开展“数智+教学”培训工作坊培训,探索AI技术在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开发等环节的应用,推动课程教学的数智化转型。通过引入 DeepSeek等AI技术,智慧学习平台实现再升级,具备多接口 AI接入功能,如章节总结、课程内容生产、AI创题、AI阅卷等。

“基于DeepSeek大模型,我们也推出了学校智能体‘仙财小i’,为学生、老师提供一站式AI智能服务,提高老师数智素养、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AI技术赋能教学,达到对知识深度挖掘和凝练理解的效果。”西安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杜延庆介绍。

据介绍,自2024年西安财经大学发布《西安财经大学数智赋能本科教学改革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构建“数智+”深度融合的本科教学创新生态,学校从育人体系、学生能力、教师队伍、专业、课程、教材、课堂、产教融合等多方面进行规划部署。

“当前学校学生、教师已经初步对人工智能有所掌握和应用,教学模式已有所改变。之后要通过知识库的完善,智能体的开发利用,将人工智能真正融入教师与学生生活、学习中。”杜延庆说道。

据了解,西安财经大学也将通过细分学科、专业完成定制化智能服务,培养精通专业、掌握人工智能教学方式、跨学科的高素质教学队伍,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新时代应用型创新人才。

守住教育本心

随着各大高校纷纷接入DeepSeek,探寻着人工智能与教学方式深度融合,一场教学变革正在高校中蓬勃展开,其中对于高校教师角色重构,如何在技术创新与教育本质之间找到平衡点也成为探讨焦点。

“人工智能的发展势必会为教学带来改变,但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技术、知识是关键。解决问题、探索发现依然需要教师引导,人工智能让我们避免重复性工作,而老师也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引导学生。”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明涛谈道。

在他看来,当下高校教学中存在着学生习惯通过被“安排”学习,缺乏自主探索的现象,而人工智能的介入,悄然改变着这一教学固有模式。这需要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在完成数据处理,数据采集、整理资料这类人工智能基础工作之外,鼓励学生在运用技术、思考问题中融入专业知识形成构建思维。

“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凭借其强大的泛化能力改变人们的观念,而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是人工智能所代替不了的。比如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大语言模型中如何构建智能体、工作流,不只是停留在用户思维,将人工智能当成训练载体,而是自主创新、解决问题、实现价值的能力培养。”李明涛说道。

从学习工具技能到自主探索,这是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师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桥梁”,人工智能替代不了教师,正是因为替代不了其中情感、价值导向的传递。

刘念与学生进行交流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刘念在课堂上时刻观察着学生的情感变化。

“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专业素养。这种能力不仅构成教育教学的基础,更是未来幼教工作者理解儿童发展、获取真实教育反馈的核心专业技能。”刘念在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教学时,也经常思考哪些知识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直接传递给学生,而哪些部分需要教师去引导。

她坦言,有时人工智能的思考逻辑会强于教师,但教师在课堂上的某些“笨办法”却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制作“看见布袋”,互相写“看见纸条”,通过这种简单却温暖的方式,传递师生之间真正的看见和关注,同时也锻炼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观察能力。

“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不能同人工智能一样只是知识灌输,学生也不能单是学习机器。”刘念表示,当下无法预测到未来技术会发展到何种程度,会对教学方式带来哪些改变。但身为教育一线工作者,应在教学中多一些留白,让学生自主探索。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这样来诠释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撼动另一朵云,一个生命力影响另一个生命,技术的出现应当是滋养这一片土地的一个养分,不能被代替。

随着大语言模型在高校中的广泛应用,人机协同的新型教育形态正在逐渐构建,而真正的教育需要眼神交流、思想碰撞和价值引导,人工智能技术是辅助教育的技术桥梁,传递着教育温度,培养高素质人才。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