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青年人才挑大梁

发布时间:2020-01-22作者:设置

为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担重任创造更多机会,使我国科技事业青蓝相继、人才辈出。

盘点2019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获奖项目,一个突出特点是,青年已成为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支撑。据统计,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52.5岁,分别比2018年下降了2岁和2.6岁。超过60%的完成人为年龄不足45岁的青年科研人员,有7项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年龄不到45岁。最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

国家自然科学奖与基础研究高度相关,呈现出的年轻化的特点令人欣喜。这说明我国创新的源头活力满满,后劲十足,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活跃在科技创新第一线。

其实,从前几年国家科技奖的评选开始,就已出现青年人才“冒尖”的趋势。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潘建伟获奖时仅45岁;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是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是35岁。我国科学基金项目评审数据也反映了这一趋势:2011年以来,面上项目负责人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比稳步提高,随着项目负责人不断年轻化,青年科学工作者逐渐挑起了大梁。

青年人最具创新潜能,处于从事科研工作的黄金阶段。我国近年来高度重视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持续形成日趋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不仅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专项,在一些项目申请、奖励评价中也突出了支持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政策导向。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文件中,更加突出强调对重大科技贡献、优秀创新团队和青年人才的激励。这些改革举措成为青年人潜心科研、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重要支撑。

我们要抢抓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还需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营造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科研环境,在经费保障、成果评价、科技资源分配、人才激励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继续放权松绑,给予青年科研人才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坚决破除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敢于放手,支持青年人才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当主角”。刚刚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旭华院士就曾表示,对自己的定位是当好青年科研人员的“啦啦队长”,给他们撑腰,为他们敲锣打鼓。“我更愿意当‘场外指导’,放手让他们去干,大胆去干。”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冯华)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