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阐释

发布时间:2014-04-02作者:天津市教科院党委书记、教授 荣长海 设置

       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变成中国人民自觉的行为准则,必须对其加以科学的阐释。
     
       首先,要在准确性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区别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区分于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观念,就字面而言,都在资本主义社会广泛存在和运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可能完全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则为其完全实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对于这些概念的内涵,必须赋予其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而科学的内涵。同时,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概念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须赋予其时代的崭新内涵,决不应当作出过时甚至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解释。我们只有在理论上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才能在践行时真正做到自觉、自信而富有成效。
     
       其次,要在全面性上下功夫。这里所说的全面性,一是指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注重层次性,又要考虑统一性。所谓层次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概念,是分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作为公民,重在践行个人层面。作为政府和社会组织,重在践行社会层面。作为国家层面的内容,既是社会价值观的高度体现,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既是国家层面的,也是社会层面的,更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这就是统一性。很难设想,没有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而会体现出整个国家的民主和文明,也不会促进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二是指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体现系统性和发展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其中既吸收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又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阐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更要在实践性上下功夫。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后,在社会凝聚力、发展方向等方面出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统一思想和行动。十二个概念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发展的结果。为了把这些新概念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实践,要在培育和践行两个方面同时开展工作。其中,培育是主要的方面,要通过政府、社会组织的有力行动,营造出良好社会环境,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创造条件。为此,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能只是放在人民群众的践行这一方面,更应当把社会层面的实践作为重点。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