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哲学蕴含探析

发布时间:2013-10-21作者:设置


“中国梦”的哲学蕴含探析


2013-10-21 16:45:00

 

  
     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国梦的思想,有其深刻的哲学基础和内涵。它将关注点落脚到人的个性化发展和人的生命价值实现上,落脚到人的创造潜能的激发和创造性的实现上,落脚到人与自身、与他人、与自然界的共生上,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已经上升到更高实践层面,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一
     中国梦关于人生出彩的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人学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路线,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具体化关怀的应用和实践。
     《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思想,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能单纯抽象化,而是要落实在现实的、具有差别性的人之上。所以,马克思的人学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关注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关注每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关注全人类的解放,更关注每个人的解放;注意到人的类特性,更注意到人的现实的社会差别性,关注活生生的、具体的个人的社会关系,把人看做个性化的人。从认识人的类特性到认识人的现实的社会差别性再到认识个人的个性,这是马克思思考人的问题时坚持“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和思维路线。(韩庆祥:《马克思人学的总体图像》,载《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他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预示着每一个人都有获得人生自我实现的机会。梦想预示着人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个人审美个性和意志情感的体现,在马斯洛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需求处于最高层次,中国梦在促进每个人追求生活物质层面的改善和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之外,最终要促进每个人追求尊严、自我实现的价值理想,是社会主义人文关怀的全面实现。
     每个人都应当在劳动实践中实现自己人生出彩,将生产劳动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载体,个性化发展的物质过程。同时,社会关注人民的梦想,这就是社会扶植每一个人去成长,关注每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关注每一个人的价值追求,为每一个人的个性化发展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人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都有确立自己梦想的权利,都有实现自己梦想的均等的机会,都有为自己梦想而奋斗的条件。
     中国梦将党的十八大关于“不断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的要求具体落实在关注每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个性化发展上,中国梦将社会对人的关怀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由社会宏观层面的人文关怀推进到微观上对每个人生命个体的关怀,从基本的物质生活的关怀上升到尊严和价值的关怀,上升到每个人个性化发展的关怀。
     二
     中国梦将每一个人看做智慧和创造的因子,用十三亿人的磅礴力量创造出一切美好的东西,这种论断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思想的应用和实践。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认为人的现实化、具体化离不开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现实是一个通过自己的劳动而自我诞生、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的历史过程。人在个性化自由自觉的劳动中来实现其创造本质,即主体性的本质(韩庆祥:《马克思人学的总体图像》,载《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这种个性化劳动与人的审美兴趣紧密联系,属于人的生命活动。“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38页)劳动是 “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125——126页)工业社会的人类文明成果无非是人的创造力之花结出的丰硕果实,“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同上,第128页)人从自己的审美兴趣出发进行劳动,艺术的、科学的、创造性的自由劳动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指标和尺度。那么,中国梦正是要为每个人生命之花的绽放创造条件,激发每个中国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表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用对梦想的追求在个性化的生产劳动中激发出每个人的创造活力。13亿人不仅是人口资源、劳动力资源,更重要的是智力资源和创造力资源,只要将13亿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出来,没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社会创造条件激发和培育每个人的创造力,促进每个人用自己创造潜能的开发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服务社会和人民。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倡导的是一种审美性的劳动、知识性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这与中国梦的内涵是契合的。所以习近平同志指出,“爱国创新”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就能激发出中国人民无限的创造力量,一切困难都能战胜,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就能实现。”
     三
     中国梦强调个人的梦必须与国家和社会的梦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个性发展、群体发展和族类发展在历史中的地位转换规律的应用和实践。
     马克思认为,在生产活动中,人们依照个性差别进行经济交换,在差异性的经济交换活动中人们相互弥补不足,在交换的实现中,人们之间是互为一体、互为需要。马克思指出:人们之间“互为一体,互为需要”,具有“共同的类的本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97页)人在劳动中与他人和外物共生互动。个人在生产中生成自我的同时也生成着本真的他人、普遍的他人、类的他人。正如马克思所说“假定我们作为人进行生产……你自己意识到和感觉到我是你自己本质的补充,是你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我个人的生命表现中,我直接创造了你的生命表现。”(《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34页)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生产过程中,人也实现了与自然界共生。马克思曾说:“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以及人和人之间对抗的真正解决。”(同上,第120页)在资本逻辑下,人在生产中与自身相异化,人与他者相对立。社会表现为“异化的物对人的全面统治。”(同上,第29页)在这种情况下,人在生产劳动中无法实现与自身、他人、社会和自然界的统一共生。
     中国梦与美国梦不同,美国梦是资本逻辑下的个人主义梦想,而中国梦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它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十三亿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动力,是集体主义的梦想。同时中国梦是实现人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界共生的梦想,这种梦想与共产主义有着内在的联系,它是要实现人类整体的解放和每个人个体解放的有机统一。习近平强调,“每个人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还必须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美国梦的个人主义理想已经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到贫富分化加剧、资源枯竭、环境危机、动力不足、人与自身异化、人与自然界对立的境地,而中国梦是要为人类创造一个人与自身同一、人与他人和自然界共同生成的美好世界。
     四
     中国梦作为体现马克思人学核心思想的价值理想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境界,将开启中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要求珍重人的生命、维护人的生存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那么中国梦将人的个性、价值、发展权作为新一代领导班子治国理政的重大方针,是依据马克思人学理论将科学发展观深化到一个新的层次,实现对人关怀的更加切近、全面细化和具体化,更进一步贯彻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党章明确规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那么“四个尊重”是我们党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那么中国梦秉承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思想理路,进一步突出和彰显了尊重创造这个主题,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关于劳动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的深刻内涵,关注人的创造潜能,尊重人的个性化劳动,鼓励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劳动,重视调动人的创造激情,激发和培育人的创造活力,以“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时代形式展现每一个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境界,对当代中国社会促进人的发展来说具有里程碑作用。它将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人的发展层次和社会文明的整体水平,促进社会更加公正,发展机会更加公平,创新驱动更加增强,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具有巨大的意义。
     中国梦对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构建超越资本逻辑的西方工业文明模式的中国道路,开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文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境界,它融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生命活动和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的深刻内涵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实践层面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它将推动我们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为人类探索新的文明形态。
返回原图
/